行事為人有節奏 有始有終靠承擔
中華文化提倡「承擔精神」。
承者,從下頂托也;擔者,從上挑起也。承與擔,挑戰負重,方法有異,精神一致。
逞一刻之強者,常見;承擔到底的,少有。
古語有云:「行百里者半於九十。」意思是走百里的路途,儘管已完成了九成路程,彷彿只走了一半似的 — 為什麼?已經走了九十里路,除非平日訓練有素,理應早已筋疲力竭,加上同途的人越來越少,疲倦加上孤單,不是難上加難嗎?能不能堅持到底,一刻還未到達終點,仍是未知之數。
一個真正具承擔精神的人,做事是不會「有頭威、冇尾陣」的。做事「虎頭蛇尾」,當然不是一件好事;然而,話說回來,「有頭威」也算是好事 — 試問沒有第一步,哪有第二步?老子說:「九層之台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始於足下。」一起一始,是在強調開步的重要。荀子說:「故坐而言之,起而可設,張而可施行。」—「坐言起行」這個成語,便是出於荀子這句說話了。
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,由未動到開動的狀態,要克服的便是「慣性」了。所謂「萬事起頭難」,能踏出第一步,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,只是如何保持動力,繼續下去,便是一個挑戰了。
近年來,常常聽見人說「贏在起跑線」,要求孩子在起步一刻開始,便要突圍而出,爭取領先、領先、持續領先,用短跑的策略來挑戰長跑,這樣真的好嗎?
具承擔精神的人是不會那麼短視的,不追求一刻的「感覺良好」,而考慮走得長遠,走得健康,竭力抵達終點。《周易》說:「時行則行,時止則止,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」老子說:「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,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」強調行事為人須有節奏,也要有始有終;只追求一時燦爛,怎算成功?
其實,在出現狀況時,最能測試一個人有沒有承擔精神。沒承擔精神的人會逃避責任,自圓其說,文過飾非;相反,具承擔精神的人會坦誠面對,不推卸責任,不掩飾錯誤,「不遷怒」,「不貳過」,「反求諸己」,從錯誤中學習,「亡羊補牢」,以免重複錯誤。
面對與自身相關的責任時,具承擔精神的人不會視若無睹,反會感到責無旁貸,勇於承擔,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,發揮「當仁不讓於師」、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精神。
筆者學校推行「一人一職」計劃,給予同學承擔責任的機會,鼓勵和教導同學如何面對隨着承擔責任而來的挑戰,從上任一刻,到卸任為止;並提出「義工也是工」這個概念,做好義務之職責,在小事上忠心,預備將來承擔更大的事 —「今天木人巷,他朝天下闖。」
盼望年輕一代不空談志向,學會有始有終,行止有時,成為真正具承擔精神的人。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2022-11-16。